Blog Post

好野孩子生態教室—草蛉:翠綠的小蟲殺手

好野孩子生態教室—草蛉:翠綠的小蟲殺手

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各位在上國文課的時候,有沒有聽老師說過《蝜蝂傳》呢?

故事中的蝜蝂,身上總是背著大量的東西,一步一步的往高處爬,路上遇到東西就撿起來揹在身上,最後因為背的東西太重,從高處墜落而摔死。作者以蝜蝂的故事,來諷刺那些貪財的官員。

但你知道,蝜蝂其實是真有其蟲的喔!他其實就是今天的主角—草蛉(的幼蟲)!現在就來讓我們好好認識他吧!

簡介

草蛉(Green lacewing)泛指昆蟲綱脈翅目(Neuroptera)草蛉科(Chrysopidae)的所有成員,共有85屬、1000多種,廣泛分布於全世界。

他們是一群非常古老的昆蟲,目前最早的化石紀錄可以追溯到侏儸紀晚期!比大蚊還要早!也就是說,草蛉經歷過了兩次滅絕事件,而且都活得好好的!

一種古代草蛉(Paleochrysopa monteilsensis)的翅膀化石(圖片來源:Wikipedia)

草蛉屬於完全變態昆蟲,會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別之處:

卵:宛若仙花

草蛉媽媽通常會將卵產在葉片上,但可不是一般的把卵產在葉表面,而是用一根長約一公分的細絲讓卵倒掛著或直立在上面,並且每個細絲都會隔一小段距離。不過,偶爾也會出現好幾根細絲擠在同個點的情況,讓末端的卵排列得像氣球束一樣。把卵抬離地面可以防止葉片上的其他生物輕易地把卵吃掉,例如螞蟻。

左圖為一般的草蛉卵,右圖是少見的一簇草蛉卵(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

因為擁有著與一般蟲卵不同的空靈氣質(?),許多人會誤以為草蛉卵是一種極其稀有的花,甚至將其認成佛經中三千年才開一次的傳說之花「優曇婆羅花」。

幼蟲:無情的捕蟲機器

經過了約2~4天後,幼蟲就會從卵中孵化出來,開始了他的屠殺生活。

是的沒錯,草蛉的幼蟲雖然才一公分大,卻是一種非常凶猛、活動力非常強的掠食者,有著前口式的口器、強壯的大顎、發達的六足,和扁平而粗糙、長滿刺毛的身體。

牠們的主食是蚜蟲、介殼蟲、粉蝨等體型小、身體軟、大顎夾得住的小蟲,或是鱗翅目的卵,而且食量相當驚人,有些種類可以在一個禮拜內吃掉100隻以上的蚜蟲

幼蟲除了觸覺以外的感官都退化得相當嚴重,因此他們會一邊走路一邊左右甩頭以探索目標。

一旦碰到獵物,幼蟲就會用大顎緊緊抓住,並用大顎和小顎組成的中空管道把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將獵物的組織分解成液體,然後再給幼蟲吸食。由於以上這些兇猛習性,幼蟲也被稱作「蚜獅」或「蚜狼」。

或許你會問:「這樣四處走走、搖頭晃腦的,真的有辦法抓到獵物嗎?」這個嘛,草蛉媽媽本來就會選食物很多的地方產卵,而且蚜蟲、介殼蟲都很喜歡聚在一起,蚜獅隨便走都找的到食物,所以不用擔心啦!

蚜獅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行為,就是會把吸食完的獵物空殼背在自己身上,或是蒐集一些植物碎屑堆在背上,堆成一個小山一樣的碎屑堆,就跟《蝜蝂傳》的蝜蝂一樣。這個行為不僅可以讓天敵以為是垃圾而無視,還具有防禦螞蟻等捕食者的作用。

左圖的蚜獅背上都是介殼蟲的屍殼,右圖的則以朽木碎片為主(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

蛹:……就,繭啊

經過約10到15天的蚜蟲大屠殺後,蚜獅就會進入蛹期。

蚜獅在化蛹時會從腹部末端吐出絲線,將自己包裹成一個繭,然後在裡面化蛹。

不同種的草蛉所做的繭都不太一樣,例如基徵草蛉(Mallada basalis)的繭就是乾淨的白色,完全由絲組成;間黑草蛉(Chrysopa pallens)的繭則有一些碎屑包入其中,看起來就……髒髒的。

成蟲:碧綠飛舞

經過9~12天的蛹期後,草蛉就會羽化為成蟲。

大部分的草蛉成蟲體長約2至3公分,翅展約6到7公分,算是一種小型昆蟲。體色大多以綠色為主,發達的複眼呈現金色,翅膀透明並有明顯的翅脈,有一些種類還有其他裝飾。

一種國外的草蛉(Semachrysa jade),翅上有著一大塊黑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同種的成蟲,其食性也會有差:草蛉屬(Chrysopa)的成蟲會繼續捕食蚜蟲;另外一些屬的成蟲就會改以花粉和蜜露為主食。

草蛉會以摩擦雙翅的方式產生聲音,聽起來跟蟋蟀的聲音超級像:

(聲音來源:Christopher Westra)

如果你聽到這聲音是從樹上發出來的,那會有很大的機率是草蛉的鳴叫喔!

草蛉與人

草蛉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絕對非生物防治莫屬了。以草蛉作為生物防治的優點很多:

播撒方便(只要把黏有卵的卵片貼在有蟲害的植株上就好,卵還可以用低溫保鮮);

生命週期短(從卵到羽化成蟲只要不到一個月);

食量超大(一個禮拜吃100隻蚜蟲可不是開玩笑的);

防治對象廣泛(蚜蟲、介殼蟲、粉蝨、葉螨、薊馬……都在他的菜單內);

不危害大部分益蟲(像是瓢蟲、椿象,蚜獅就啃不動他們);

更重要的是,草蛉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意思就是在任何地方都有原生種可以用來實施生物防治不用擔心外來種問題

正因為其泛用性,北美、歐洲、亞洲各地都有使用草蛉進行生物防治而成功的案例。臺灣則是使用基徵草蛉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七點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紅肩草蛉(Chrysocerca formosana)這四種,其中基徵草蛉安平草蛉因為在台分布區域最廣而被廣泛的使用,七點大草蛉的優勢則在於成蟲也會捕食蚜蟲

效果十分顯著!民國八○年代左右,政府將草蛉投入柑橘葉螨的防治作業之中,成功控制了柑橘葉螨的危害程度。並且,國內已經有廠商可以量產草蛉的卵片了,民眾可以買回家貼在自己的植株上面。

結語

看完今天的文章,有沒有對草蛉有更多認識了呢?下次在你家的花上看到一坨醜醜的垃圾在移動,記得不要把他撥掉,他可能正在幫你的花除蟲呢!想知道更多生態知識,隨時關注好野孩子網站,或是按讚好野孩子粉專,才不會錯過任何資訊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與複製必究

By 玉米老師 林

主要負責昆蟲相關的生態知識,但兩爬也有稍微涉獵一些。 興趣是畫畫、做影片和想腦洞,有時會在文章裡加一些自己畫的插圖。 個性十分的宅,比起出門夜觀、上課,更喜歡窩在電腦前打文章,將大自然的奧秘分享給大家。 由於深受迷因文化和動漫文化荼毒,偶爾會不小心講出一些內梗,這點還請多多包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