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夜觀時是否曾經看過一個長得很像蠍子的東西在爬,仔細看卻發現跟蠍子好像哪裡不一樣?明明有著像蠍子一樣的大螯,尾巴卻沒有蠍子的毒針,而是一根細細的鞭子?其實他是一種台灣常見的節肢動物:鞭蠍(whip scorpion)。今天,我們就要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簡介
鞭蠍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鋼有鞭目(Thelyphonida),與蠍子所在的蠍目和蜘蛛所在的蜘蛛目不同,所以他們其實既不是蠍子也不是蜘蛛,而是自己窩在一個小圈圈裡。
鞭蠍大約有100多種,分布於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大多數的鞭蠍體長差不多3至4公分,體長最長的美洲巨鞭蠍(Mastigoproctus giganteus)可以長到6.5公分。
外觀
雖然鞭蠍不是蠍子,但他們也跟蠍子一樣有四對步足,並且有一對用來捕獵小動物的大螯。不過,他不像蠍子有毒針可以瞬間制服獵物;鞭蠍要壓制獵物,都得靠他的大螯,因此他們的螯比一般蠍子的還要更厚實、粗壯,上面的鋸齒也更大、更鋒利。
鞭蠍的視力非常非常差,差到第一對步足還特化成了細長的感知足,幫助鞭蠍探測周遭的環境。鞭蠍最重要的特徵:腹部末端的鞭子,其實也是用來幫助感知環境用的,並且上面有很多的細毛增加敏感度。

生態習性
鞭蠍是夜行性動物,白天時會待在石頭、枯枝落葉或自己挖的洞……等等的陰影處,夜晚再出來狩獵昆蟲、馬陸等任何大螯抓得住的節肢動物。

當鞭蠍遇到危險時,他會從腹部末端、尾鞭基部的腺體中射出一種混合了醋酸和辛酸的特殊液體。這種臭酸液體非常具刺激性,噴到掠食者的眼睛或皮膚就會引發灼傷,逼得掠食者(或是好奇的民眾)打退堂鼓,也因此被稱作「醋酸蟲(國外叫做vinegaroon)」。所以在野外看到鞭蠍,最好是遠遠的看就好囉!

鞭蠍舉起腹部,從尾鞭基部噴出兩道酸液(紅色箭頭處)(畫面來源:BBC)
雌鞭蠍交配完後,會將卵黏在腹部下方,並將巢穴的洞口封起來避免外界的干擾;此時的鞭蠍媽媽會開始禁食,一直到卵孵化成小鞭蠍
小鞭蠍破卵而出後會爬上鞭蠍媽媽的背上,跟著鞭蠍媽媽到處跑;第一次蛻皮後,小鞭蠍就會離開媽媽的保護,自己去外面探索這個世界。
臺灣的鞭蠍
臺灣目前在野外只發現一種十字盾鞭蠍(Typopeltis crucifer)。又名臺灣鞭蠍(Taiwan whip scorpion)的他們,廣泛分布於全台低海拔的樹林之中,尤其是在中南部,只要翻開一塊石頭或拿手電筒往陰暗處照,很容易發現其蹤跡。

長尾鞭蠍在警戒時,腹部會高高翹起並轉動尾鞭,像極了雷達,因此又被稱為「雷達蠍」。
結語
看完文章以後,大家對鞭蠍有更深的認識了嗎?想知道更多生態知識,敬請鎖定好野孩子教室,將會為各位帶來更多豐富資訊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