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今天要介紹兩種親緣關係相當近的兩種蛇類,分別是赤背松柏根(Oligodon formosanus)以及四大美蛇之一的赤腹松柏根(Oligodon ornatus)!他們兩兄弟同屬於黃頷蛇科小頭蛇屬的蛇類,更是台灣出了名的食蛋蛇呢!這兩兄弟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呢?馬上讓我們來好好認識他們吧。
(一) 食蛋蛇大解密
只要是小頭蛇屬的蛇類都有個特色,就是主要都以吃「革質」的卵維生(所謂革質卵指的像是烏龜及蜥蜴的卵,不像鳥類的蛋殼一敲就碎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韌性與延展性),他們會使用如刀子般銳利且相當長的上頷齒劃開革質的蛋殼,接著吸食蛋殼中的蛋黃。
赤背松柏根及赤腹松柏根特化的上頷齒比起一般蛇類更加扁長而且銳利,他們會利用下頷齒固定卵,接著用上頷齒如開罐般乾淨俐落的劃開卵殼,要是不小心被他們咬到的話,傷口會非常的深,會流很多血喔!因此,即使他們都是無毒的蛇類,靠近觀察他們時要務必小心,不要惹怒他們了。
(二)赤背赤腹大不同
上面介紹完松柏根兩兄弟的相似之處,接者來瞧瞧兩兄弟有何不同吧!
赤背松柏根為淺山較常見的蛇類,蘭嶼以及台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都有機會看到牠們的蹤跡。赤背松柏根最大的特色就如牠的名字所說,背部有一條紅色的縱帶,但牠不像赤腹松柏根腹部有明顯的紅線,成年的赤背松柏根腹部多為白色,而幼體的赤背松柏根腹部則是呈現均勻的橙紅色。除了赤色的背部縱帶以外,赤背松柏根頭頂有個人字形斑紋,這也是辨識牠們的主要特徵之一喔。
非保育類的牠們數量穩定,主要在晚上活動,他們並不常爬樹,因此夜觀時找找邊坡及馬路的邊界,也許就能發現赤背松柏根喔!
介紹完赤背松柏根後,接著來看看赤「腹」松柏根吧。赤腹松柏根與金絲蛇、紅竹蛇、高砂蛇合稱為台灣四大美蛇。比起數量穩定的赤背松柏根,赤腹松柏根的數量相對的稀少,牠們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北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不像其他的三種美蛇,第一眼看到赤腹松柏根時可能會覺得牠顯得樸素,這是因為牠們美麗的秘密是在牠們的腹部。牠們的腹部就像美麗的黑白琴鍵,因此又稱為「鋼琴蛇」。牠們的腹部中央鑲了一條鮮豔的紅色縱帶,這個腹部的縱帶與牠們特殊的防禦行為有關,當赤腹松柏根遇到危險時,牠們會將尾部向上捲起,露出紅色的縱帶驚嚇敵人。
此外,赤腹松柏根的頭部有像愛心形狀的斑紋,並且有兩塊倒V形的斑紋,其中一塊會穿過赤腹松柏根的眼睛,這些也是辨識牠們的重要特徵喔!

赤腹松柏根
(三)結語
這次介紹了赤背松柏根以及赤腹松柏根兩種食蛋蛇,要記住牠們的牙齒非常的銳利,所以觀察牠們的時候千萬要小心喔!想知道更多的生物小常識,請務必繼續關注「好野孩子」!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