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草地上,一隻綠色的昆蟲高高躍起,又掉回了草叢之間。
「哇!是蚱蜢欸!」你興奮地指著牠掉落的位置說道。
「不對吧,」你身後突然有個人說,「牠應該是蝗蟲。」
「是蟋蟀吧?」又有一個人說。
「哪是啊!」第三個出現,很不悅的說,「牠是螽斯啦!」
坐在草地上的你,對他們三人的話很是疑惑:蝗蟲?蟋蟀?螽斯?這幾個有什麼差?他們與蚱蜢的關係,又是甚麼呢?
分門別類—專業版
其實,蝗蟲(locust)、蟋蟀(cricket)、螽斯(katydid)、蚱蜢(grasshopper),這幾個名字都是屬於昆蟲綱直翅目(Orthoptera)的昆蟲,只是各屬於不同的亞目和科。
首先,直翅目往下分成「劍尾亞目(Ensifera)」和「錐尾亞目(Caelifera)」。
其中,蟋蟀和螽斯屬於劍尾亞目。同時牠們也成立的自己的科:蟋蟀科(Gryllidae)和螽斯科(Tettigoniidae)。
蝗蟲則屬於錐尾亞目,也有自己的蝗總科(Acridoidea)。

蚱蜢就沒辦法定義的這麼明確,有很多種說法,眾說紛紜。
比較科學的說法是:「蚱」和「蜢」分別是指錐尾亞目下的兩個科:菱蝗科(Tetrigidae)和短角蝗科(Eumastacidae)。

民俗上,蚱蜢通常是指蝗蟲,有時也包含了螽斯,甚至蟋蟀;也就是說,當你在路上遇到這三種的任何一種時,直接叫他「蚱蜢」其實不太能算錯。
更有人說:獨居、不善飛行的是蚱蜢,但是當食物缺乏時,牠們會變得集體行動、飛行能力極強,這時就叫做蝗蟲。

哪一個是對的呢?
答案是:不知道!目前也沒有某一種說法特別盛行,每一種說法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所以……看你相信哪一種吧!
分門別類—簡易版
前面說了這麼多,要是路上遇到(又不想叫名字時只會說蚱蜢),該怎麼從外表區分他們呢?
首先,可以先用觸角長度,把蝗蟲分出去:
蝗蟲的觸角最短,且花樣最多;

螽斯的觸角最長,比身體還要長,呈細細的絲狀;

蟋蟀的觸角長度介於兩者之間,大概跟身體差不多長,也是絲狀。

再來是分螽斯和蟋蟀(畢竟觸角有可能會斷,長度會不準),這時就要看牠們的屁股:
蟋蟀有著非常明顯的兩根尾毛;

螽斯(和蝗蟲)的尾毛很短。
另外,如果你遇到的是雌性成蟲的話,還可以看產卵管的形狀:
蟋蟀的產卵管長得像一把細劍一樣,呈一直線;

螽斯的產卵管長得像一把刀,有點彎彎的;

蝗蟲則沒有明顯的產卵管,平時都收在身體裡,只有產卵時才會伸出來,但也因為產卵在土裡的關係所以幾乎沒機會看到。
此外還有一些行為上的差異,也可以用來區分蝗蟲和螽斯、蟋蟀:
蝗蟲大部分都是植食性的,用後足摩擦翅膀來發音;

螽斯大部分是雜食性的,而且是用前翅互相摩擦來發音;

蟋蟀則全部都是雜食性的,並且也是用前翅互相摩擦來發出聲音。

此外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辨認方法,例如看頭跟身體的大小比例之類的,但那些都比較看個人的感覺,有時候不太能作為精準的判斷標準。基本上,上面的方法已經夠讓你分辨牠們了。

結語
看完了文章,有對這些草地裡的昆蟲更認識了嗎?下次遇到牠們時,不妨仔細觀察牠們,讓那些只會講蚱蜢的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吧!持續關注好野孩子教室,將會為您帶來更多生態知識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與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