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今年一月有一部新的動畫—〈天地創造設計部〉,裡面用富有趣味的方式講了很多生物小知識,其中第八集便有提到關於蛙類的溝通模式。
所以,今天就讓我們用一個輕鬆的步調,來從〈天地創造設計部〉中看看青蛙們是如何和彼此交流的吧!
方法一:唱RAP
在一片黑暗的夏夜裡,公青蛙和母青蛙是如何相遇的呢?答案就是靠鳴叫聲!
不同種的青蛙會有不一樣的叫聲,可藉此分辨對方是否和自己是同一品種。不過就算是同一種的青蛙,還是會有聲音頻率的差別哦!像是長聲「呱—」和短聲「呱、呱、呱」就是表達不一樣的訊息。
舉莫氏樹蛙為例,長聲「呱—」是用來表明種類,而短聲「呱、呱、呱」則是用來求偶的叫聲。
通常來說雄蛙的鳴叫聲是以「輪唱」方式進行,因為這樣母蛙才能辨別出每隻公蛙叫聲的差異,進而決定要選擇誰作為交配對象。
在〈天地創造設計部〉也有提到,母蛙比較偏好叫聲低沉的雄蛙,這是因為叫聲越低沉,就代表發出聲音的雄蛙體型越大、越強壯。
其他還有宣示領域的「防衛叫聲」、被另一隻雄蛙不小心抱錯時發出的「釋放叫聲」,甚至還有感應到濕度變化的「下雨叫聲」。 科學家之前在印尼的婆羅洲島發現了一種名為凹耳胡湍蛙(Huia cavitympanum)的青蛙,牠們的耳膜凹陷在頭骨之中,叫聲的頻率是由超聲波組成,一般人類是聽不見的喔!


方法二:秀肌肉
有些位於巴西和菲律賓的雄蛙會對另一隻雄蛙做出將後腳抬高並展開蹼的動作,稱作「腳旗(foot-flag)」,此時的功能就像「防衛叫聲」一樣,是用以宣示領域的。
但當在求偶時,這個動作就變成了一種比賽,兩隻雄蛙向對方秀肌肉,隔空比劃誰最強壯。另外,腳抬得高不高,和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有很大的關聯哦!


結語
有時我們在草叢中聽見非常多不同的蛙鳴聲,撥開一看卻發現好像只有一、兩種青蛙而已,這是因為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原來同一種青蛙也能發出不同的叫聲。
筆者也是這次藉由朋友推薦,接觸了〈天地創造設計部〉,才明白「腳旗」這個特殊動作的意義。
這次的「從動畫中學生物」是不是又讓這些小知識又變得更有趣了呢?想知道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好野孩子哦!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