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野孩子生態小老師
進行蛙剖實驗時,虎皮蛙常常是在解剖台上教導我們的大體老師之一,在餐桌上,也偶爾會見到被稱為「田雞」的牠們的身影。但是你知道嗎?體態如此健碩的虎皮蛙曾經一度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呢!
(一)虎皮蛙的外型
虎皮蛙是臺灣體形最大的原生蛙類,其中雌蛙的體型較雄蛙大,約6~12公分,雄蛙的體型約落在6~8公分間。牠們的背部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長棒狀凸起,皮膚極粗糙,腹部白色光滑參雜些許黑紋,鼓膜大而明顯。


(二)虎皮蛙的習性
虎皮蛙儘管體型非常大,卻格外怕生,往往還來不及看清,牠們便已逃逸無蹤。牠們晝伏夜出,活動時間通常在晚上。虎皮蛙主要在春、夏季繁殖,卵單枚浮於田邊水塘之水面,一次約可產下2000~5000顆卵。
虎皮蛙主要以昆蟲為食,有些大型的個體甚至會捕食小型的蛙類。牠們的叫聲相當特別,有說法是聽起來像「剛—剛—剛—」,而另一種說法是聽起來像人「嘿~嘿~嘿~」笑的聲音。

(三)虎皮蛙的分布
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可以見得到虎皮蛙,牠們會出沒在低海拔耕地、稻田、水池、溝渠等地,以田中的害蟲為食,故對於農業的發展是非常有貢獻的。但因為人類的濫捕以及農藥的過度使用,虎皮蛙曾一度瀕臨危機,直到人工繁殖的技術逐漸提升,在2008年才從保育類變為一般類。

結語
即使現在虎皮蛙的生存危機看似已經解決,但在野外還是極難見到牠們的蹤影,這也正彰顯了人們的貪婪以及環境的脆弱。要使生態回復成過往的模樣,又是何其容易呢?
想要知道更多生態知識,請繼續鎖定「好野孩子教室」喔!
好野孩子文章版權所有,抄襲或複製必究